为什么f'(x)与f(x)/x的交点恰为后者的极值点?

    在今天晚上的微观经济学课上,我又听到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东西。试着找找各种类型的连续函数f(x),画出f'(x)和f(x)/x的函数图像,你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f'(x)与f(x)/x相交的地方都是f(x)/x取到极值的地方。简单地算一算,我们不难证实这个结论。f(x)/x的导数等于f'(x)/x – f(x)/x^2。将f'(x)=f(x)/x代入上式,可得f'(x)/x – f(x)/x^2 = f(x)/x^2 – f(x)/x^2 = 0。这就是说,当f'(x)与f(x)/x相等的时候,f(x)/x的导数一定等于0。有意思的是,这个结论还有一个非常直观的解释,你能想到吗?

 

Read more…

为什么人们往往不愿承担风险?风险规避的科学解释

    假设你有两份工作供你选择:工作一,有1/2的概率获得1000块钱,有1/2的概率获得2000块钱;工作二,百分之百地能稳拿1500块钱。虽然看上去两种选择的平均收入都一样,但是人们往往更愿意选择后一份工作,尽可能避免前一种工作所带来的风险。为什么面对期望收入相同的事件,人们往往愿意选择风险更小的那一个呢?前几天我去听微观经济学的课时,学到了解释该现象的一个非常有趣的科学模型(经济学大牛请直接无视掉)。

    这里,我们有一个重要的假设:收入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换句话说,增加同样多的收入,低收入者主观上会感觉自己收益了很多,本来就是高收入的人则觉得这点儿收入算不了什么。人们往往会觉得,收入从1000块钱增加到2000块钱所带来的幸福感,要远远大于收入从8000块增加到9000块所带来的幸福感。因此,如果把个人收入和它给人带来的效益画成一条曲线的话,大致就如图中的那条蓝色曲线。

   

    假如你获得了1000元钱,你主观上获得的收益就用A点来表示;假如你获得了2000元,你主观上的收益就在B点。因此,工作一带给你的平均效用就用A和B的中点C来表示。但是,如果我直接就给你1500块钱,你将会得到一个大于C的效用D。这表明,直接选择工作二所带来的效用要高于工作一带给你的平均效用,自然人们都会选择工作二了。因此经济学中有这样一个定理,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收入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那么这个人就是一个风险规避者。对于期望收入相同的两件事来说,他愿意去做风险更小的那一件。

Read more…

征税到底亏了谁?简单数学背后的经济学原理

    某日,在阅微堂看到一句非常深刻的话:“所有大学生都应该学的两门课程,一是经济学,二是概率论;这两门课分别代表着一种生活中的思维方式。”每一个学过经济学和概率论的人都明白,这句话概括得太贴切了。这两门课程其实都是一种关于生活的学问,它们都是用简单的理性思维和数学方法解释各种奇怪的现象,对未来的事件进行预测。
    可惜我对经济学了解不多。在经济学方面,唯一看过的书是一个MM给我推荐的《牛奶可乐经济学》。这本书里用一些理性思维揭示了生活中一些反常现象的根本原因。看完后我只是会心一笑,但还未对经济学产生极大的兴趣;毕竟这本书更注重于生活现象的理性思考,科学程度上远没有达到经济学本来所具有的水平。
    后来呢,身边的人都开始学习经济双学位。每次好友上完课后都会兴冲冲地跑过来,在纸上画着各种图形,给我演示各种牛B的经济学原理。可惜他讲得太快,我没怎么听明白。今天没事翻了一下他们那本经济学原理的教材(曼昆写的那本),顿时后悔没去选经双了。同许多国外教材一样,这本书深入浅出,读起来饶有兴趣,完全可以当作科普读物甚至小说来看。经济学真的是一门有趣的学问,你可以看到经济学家们如何利用简单的数学知识推导出一些不可思议的结论。在这里我写一些简单的例子,希望能够让大家喜欢上这门学科。

Read more…

朋友提出的一个有趣的经济学问题

    今天一个同学问了我这样一个问题。我从来没有研究过这方面的问题,同时也觉得这个问题比较有趣味性,在这里发出来,希望大家能提供一些想法。
    通货膨胀的具体表现就是物价上涨,货币贬值。那么,通货膨胀到了一定程度后,是否有可能出现这样一种情况:一张纸币本身的价值超过了这张纸币的面值?换句话说,货币贬值是否可能贬到这样的地步,把纸币当做普通的纸张来看价值反而更大,我把钱当废纸卖了还有赚的。这样下去还会发生一些什么现象?是否有可能产生新的经济形态?大家发挥一下自己的想像,考虑这种情况存在的可能性,猜测一下这样下去可能会产生的各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