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方法解决数学问题(五):一个与椭圆有关的性质

    上一次写这玩意儿已经是两个月前的事了,今天突然想起这一系列的东西我还没有写完。和上次一样,我们将对另一个几何问题作出光学和力学两种解释。由于前面已经有了不少铺垫,很多东西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椭圆是平面上到给定两点的距离之和为定值的点的集合。那两个定点就叫做椭圆的焦点。椭圆有一个神奇的性质:选定椭圆上的任意一点P,把它和两个焦点A、B相连,则PA和PB与椭圆在P点处的切线有相同的夹角。换句话说,PA和PB与法线的夹角相等,即入射角等于反射角。这样的话,任意一条从A出发的光线,经过椭圆壁的反射后总会经过另一个焦点B。假如有一个餐厅是椭圆形的,你的位置恰好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这时你突然听到不知哪里传出的一男一女谈情说爱的声音,其肉麻程度不堪入耳,并且声音格外清晰。不用怕,这是因为那对男女正好坐在另一个焦点上,他们谈话的声音再小你也听得见,因为这些声音经过房间墙壁的反射后全汇聚到你这里来了。    你可以用解析几何证明这一结论,不过其复杂程度令人望而生畏。这是我上学期做的最恶心的一道高数题。有趣的是,这个结论用Fermat原理(光总是沿着所花时间最短的路径传播)来解释的话,根本不需要运算,几句话就说清楚了。我们需要证明这样一个几何命题,椭圆上一点P与焦点A、B的连线到过P点的切线的夹角相等。把过P点的切线作出来后,我们可以一眼看出这个论断是正确的:从点A出发的光线经切线反射后过点B,则反射点一定就是点P,因为切线上所有其他的点P'都在椭圆外,折线A->P'->B都比A->P->B长。        后来,我在《数学与猜想》中看到了另外一种物理证明方法,非常神奇。这个结论的正确性可以通过一个非常简单的力学模型揭示出来。看上图,我们在两个焦点间连接一条长度为2a的绳子,绳子上挂一个重物。注意到重物是挂在绳子上的,绳结处P是可以活动的。显然,P点的轨迹形成了一个椭圆。重物有不断下落的趋势,此时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当整个力学系统静止时,重力势能达到最小,因此最终绳结P应该位于椭圆的最低点,该点处的切线正好是一条水平线。此时绳结P受到了三个力:重物M所产生的垂直向下的力,以及左右两边的绳子的拉力。由于物体保持平衡,两个拉力的合力必须竖直向上才行。但绳子内部的张力处处相等,两个方向上的拉力大小应该一样;如果它们的合力竖直向上,那么这两个力的方向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必然相同。于是我们得到了和上面的讨论相同的结论:椭圆上的点与两焦点的连线到法线的夹角相等。

物理方法解决数学问题(四):Fermat-Torricelli问题

    据说,17世纪时,大数学家Fermat曾向意大利的物理学家和数学家Torricelli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在已知锐角三角形ABC内求一点P,使得PA+PB+PC最小。Torricelli证明了,这个点是存在的,且∠APB=∠BPC=∠CPA=120°。他还指出,若分别以AB、BC、AC为边向外作等边三角形ABC'、BCA'、ACB',则AA'、BB'、CC'三线共点,交点即为所求的点P。这个点后来被称为Fermat点,通常记作F。这个定理有很多种证明,这里我们先介绍一种比较简单的证明方法。      考虑三角形内任一点P,将△ABP绕点B旋转60°得到△C'BP'。显然,△BPP'是等边三角形,PB=P'P;同时,PA也转移到了C'P',于是PA+PB+PC=C'P'+P'P+PC,P点到三个顶点的距离和转换为了一条从C'到C的折线段。注意C'的位置是和P无关的(C'AB始终成等边三角形),因此折线段C'P'PC的长度的最小值即为CC'的长度。这个最小值是可以达到的,即P和P'可以恰好落在CC'上。如果点P在CC'上且∠APB=120°,则旋转之后∠C'P'B也等于120°,正好与∠BP'P组成一个平角,于是C'、P'、P、C四个点都在一条直线上,C'P'+P'P+PC达到最小。这个点就是我们要求的Fermat点F。注意这个点F满足以下两条性质:在等边三角形顶点C'与原三角形顶点C的连线上,对AB张角为120°。由对称性,∠BFC和∠CFA也都等于120°,且点F同时也在BB'和CC'上。这也说明了为什么AA'、BB'、CC'三线共点。       这个题目真正有趣的地方在于,它有一个非常简单的物理解法。我们可以用Fermat原理来说明,为什么Fermat点F满足∠AFB=∠BFC=∠CFA=120°。假设我们固定AF的长度,那么F点的轨迹是一个以A为圆心的圆。当BF+FC达到最小时,路径B->F->C必然符合光的传播性质,反射点F满足入射角等于反射角,也就是说AF的延长线(即法线)平分∠BFC。同样地,固定BF的长度,则要想AF+FC最小,BF的延长线必须平分∠AFC。类似地,还有CF的延长线平分∠AFB。只有上述三个角平分关系同时成立时,AF+BF+CF才能达到最小,否则我总可以调整它们间的角度使其变得更优。再加上对顶角相等,我们立即看到,右图中所有这6个角全都等于60°。这样,我们就得到了先前证明的结论:存在点F使得它到A、B、C的距离和最小,此时∠AFB=∠BFC=∠CFA=120°。     上面的这个问题有一个扩展,叫做广义Fermat点问题。考虑平面上n个点A1, A2, …, An,每个点都有一个权值W1, W2, …, Wn,广义Fermat点是这样的一个点P,它使得ΣPAi*Wi达到最小。广义Fermat点更具一般性,有非常高的实用价值。比如,城区里有n个住宅区,第i个住宅区里有Wi个人,问邮局设在哪里可以使所有人到邮局的总路程最短。目前,广义Fermat点问题还没有一般结论,但它可以通过力学模拟法完美解决。我们可以用力学模拟法说明,这个广义Fermat点是唯一存在的。事实上,我们可以建立力学模型找出这个点来。      取一块木板,在木板上标出n个点所在的位置,各钻一个小孔。再找n条同样长的细绳,把所有绳子的其中一头扎结于一点;第i根绳子从木板上点Ai处的小孔穿过去,绳子另一头系上一个重Wi的砝码。所有准备工作就绪后,把木板水平悬在空中,此力学系统平衡后绳结所在的位置即为所求的点P。这是为什么呢?    道理很简单。重物悬挂的位置有尽可能往低处走的趋向,此时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当整个系统静止时,势能应该达到最小。假如我们用Hi来表示静止时第i个砝码离地面的距离,那么此时ΣHi*Wi达到最小。由于木板与地板之间的距离一定,因此ΣLi*Wi达到最大。又由于绳长为定值,所以ΣPAi*Wi达到最小。 Matrix67原创做人要厚道,转贴请注明出处

物理方法解决数学问题(三):神奇的Fermat原理

    前两篇文章中,我们提到了两个用杠杆原理解决数学问题的例子。这篇文章将从另一个物理领域出发,探索光学的一个重要原理与几何极值问题的关系。    物理学的美不仅仅表现在简洁的公式上。我们还惊奇地发现,很多物理现象都是按照使某个变量达到极值的方式发生。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Fermat原理,它指出了光的传播路径的一个重要规律:光总是沿着所花时间最短的路径传播。这里我们将简单介绍一下Fermat原理,该系列后面的文章里将会用到这一原理。    Fermat原理俗称“最快到达原理”、“最小时间原理”,意思是光线传播的路径总是满足这样一个规律:它总能使光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目的地。这个原理完美地统一了直线传播定律、反射定律和Snell定律,解释了为什么光线总是沿直线传播,为什么入射角等于反射角,以及光线在不同介质间传播为什么会发生折射现象。    在Ted Chiang的著名科幻小说The Story of Your Life里有这样一段形象的描述:     “好,这是一条光线从空气射进水中所走的路线。在碰到水面前,光线沿着直线前进;水有不同的折射率,所以光改变了前进方向。你以前听过这个,对吗?”    我点点头,“当然。”    “现在关于光所走路线有个有趣的性质。这条路线是这两点之间可能的最快的路线。”    “又来了?”    “想象一下,光线沿着这条路线前进。”他在图解中加了条虚线。    “这条假想中的路线比光实际走的路线要短。但是光在水中前进的速度比在空气中小,而这条假想的路线的很大一部分是在水中的,所以光沿着这条假想的路线所花的时间要比沿着实际路线要长。”    “好,我明白了。”    “现在想象一下,假设光沿和另一条路线前进。”他画了第二条虚线。    “这条路线减少了在水中的比例,但总长增加了。光沿着这条假想的路线所花的时间也要比沿着实际路线要长。”    Gary放下粉笔,用蘸着粉笔屑的手指指着黑板上的图解,“任何假想的路线都比实际的要花更多的时间。换一句话说,光线走的路线是最有可能走得走快的一条。这就是Fermat定理的最小时间原理。”     你发现Fermat原理有什么奇怪的地方了吗?你是不是感觉Fermat原理很诡异,但自己也说不清楚到底是为什么诡异?仔细想想你会发现,“最快到达”这种原理显然是不符合我们的行为方式的:假如我是光,我的传播规律是“最快到达”,但此时我要传播到哪里还不知道呢。Ted Chiang的小说对此也做出了详细的描述:     “然而我仍要问你关于Fermat定理的东西。它的一些东西让我感到奇怪,但我不能正确指出那是什么。它只是不像是物理法则。”     Gary的眼睛闪了一下,“我打赌我知道你想谈什么,”他用筷子把锅贴夹成两半,“你习惯于用起因和结果来思考折射:光照到水面上是起因,方向的变化是结果。但Fermat定理听上去很古怪,因为它以目的的形式来描述光的行为。它就像是光线的指挥官,‘你应该将抵达目的的时间最小化或最大化。’”    我想了一下,“继续说。”    “这是物理法则的一个老问题。人们在17世纪Fermat定理第一次成形时就一直在谈论它。Planck写了好几卷。本质是,普通的物理法则的表述是具有因果关系的,而像Fermat定理的可变法则具有目的性,几乎是目的论。”    “嗯,这样解释道挺有趣。让我想一下。”我拿起一支标签笔,在餐巾纸上画了幅图解,就是Gary在我的黑板上画的那幅,“好,”我想我很大声地说道,“那么让我们假设光的目的是要沿着最快的路线前进。这样的话,光如何走呢?”    “好吧,假若按人类行为学来说,光得检验每条可能的路线并计算每条得花多少时间。”他从盘子里戳起最后一块锅贴。    “那样做的话,”我继续道,“光线得知道目的在哪儿。假如目的地在某某其他地方,最快的路线就会不同。”    Gary再次点点头,“完全正确。‘最快的路线’的概念是无意义的,除非有特定的目的地。计算沿着一条假想的路线需多长时间也需要关于在这条路线上有什么东西的信息,比如水面在哪?”    我继续看着纸巾上的图解,“在光开始移动前,它得事先知道所有这一切,对吗?”    “这样说来,”Gary说,“光线不能沿着老路前进,然后再在后来返回。因为引起这样行为的路线不是最快的。在一开始光就已经做好了全部的计算。”    我心中暗想,在光线能够选择它移动的方向前,它已经知道它最终会在那里结束。我知道这让我想起了什么,我抬起头看着Gary,“这让我困扰。”        上面的论述似乎很抽象。我们来看一个实际的数学问题。这个问题有点怪,和其它的问题很不一样。给出一个点A,给出两个圆O1、O2,再给定O1上的一点B,问O2上是否存在一点C,使得B点的位置恰好能让AB+BC达到最小,也即对于O1上异于B的任一点B'都有AB'+B'C > AB+BC。你一时间可能找不到这个点C,这很正常,但光可以立即找到这个点C。因为从Fermat原理的角度看,光的思维方式是“逆向”的,这个别扭的题目正好顺应了它的思维方式。只要沿AB发射一条光线,在圆O1表面上发生反射后的光线与O2的交点即为点C。因为,A->B->C这条光路符合光的传播性质,这条路径是所有经过O1上一点到C的路径中最短的一条,其它所有的B'都会使光程增加。事实上,光就有这种神奇的本领:不管之前有过多少反射点,有过多少折射点,这条光线今后传播到的每一个点都满足这种无比别扭的“以它为终点则前面的定点均已达到最优”的性质。对于光来说,这是顺理成章的事;但从我们的角度来看,还没到目的地便能确保路径最优是很不可思议的。我们会习惯性地认为,光从A点出发往B走之前必须得先知道它的终点是C,然后才会知道B可以使光程最短,因此它才会往B走。这是明显有悖于我们熟知的因果关系的。或许说,这个世界本没有什么因果关系,仅仅是因为人类的思维被禁锢在了因果链式思维中?     接下来,我们举两个火星例子。两个都是经典的小学奥赛题。       问题1:给定直线l同侧的两点A和B,在直线上找一点C使得折线ACB最短。    问题2:角ABC内有一点P,请在AB上找一点M,BC上找一点N,使得三角形PMN的周长最短。    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这类几何极值问题都和Fermat原理有直接

物理方法解决数学问题(二):Archimedes与球体积公式

    我们平时习惯说“微积分”。有趣的是,积分的出现远远早于微分。积分思想的早期萌芽甚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Democritus曾运用这种思想解决了很多复杂的问题。他的“数学原子论”观点强调几何体是由一个一个面重叠而成,而面则是由线组成。他把圆锥看作一个个不可再分的薄片,从而成功地得到了圆锥体体积公式:圆锥的体积等于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1/3。事实上,仅仅凭借经验加实验,这个公式也很容易被发现,因此我们这里不再仔细追究公式的推导过程。但古希腊人对球体积的研究却迟迟没有进展。此时,一代神牛Archimedes出现了。Archimedes用了一种出人意料的神奇方法找到了球的体积公式,整个推导过程令人称叹不已,拍案叫绝。    我们从圆的方程开始说起。首先观察方程(x-a)^2 + y^2 = a^2,这是一个中心在(a,0),半径为a的圆,它在y轴右边与y轴相切。整理一下这个式子,我们有x^2 + y^2 = 2ax。在这个式子中,x可以从0取到2a,每一个x的值就对应着一个y值,它表示圆上对应位置的半弦长。注意到这个式子的特殊性:如果等式两边同时乘以π,牛B东西就来了:πx^2 + πy^2 = 2aπx,左边出现了两个与圆面积相关的项。这使我们有了一种让等式两边再乘以一个2a的冲动,因为这样的话等式右边也出现了一个与2a相关的圆面积:2a(πx^2 + πy^2) = x π(2a)^2。现在的问题是,等式左边多出来的一个2a和等式右边的那个x该咋办?不用担心,我们不是有杠杆原理这种牛B东西么,这两个东西可以当力臂长啊。于是,一个现在看上去并不算太突兀的力学模型出现了:           找一根不计重量的金属杆,水平放置这根金属杆并以O为支点。金属杆右边串一个半径和高都是2a的圆柱体,圆柱体的左端点与支点O重合。把一个半径为a的球和一个底面半径和高都是2a的圆锥用绳子串起来,悬挂在左边距支点2a处。再次回到我们刚才的等式2a(πx^2 + πy^2) = x π(2a)^2。发现了吗,每取一个x,式子中的三个圆面积公式正好对应着这三个几何体相应位置上的横截面积。右边的圆柱横截面积始终为π(2a)^2,它离原点的距离为x;左边那个圆锥的横截面积为πx^2,它与圆锥顶端的距离为x;圆锥上方的那个球里同样存在一个对应的截面,这个截面离球的顶端距离也是x,而它的面积则正好是πy^2(回忆之前提到的半弦长)。乘上它们各自的力臂,我们就得到了上面的式子,而这个式子左右两边是相等的。于是我们知道了,对于任何一个x,三个立体图形对应位置上的“切片”都能够使杠杆平衡。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每一个切片都可以使杠杆平衡的话,取遍所有的切片后,整个系统也应该是平衡的。尽管这存在一个严密性的问题,但毫无疑问这种假设是非常合理的,并且这种想法很大程度上促成了后来微积分的产生。无论如何,Archimedes利用这种方法得到了正确的答案:假设球的体积是V,则由杠杆原理得2a*(V + π(2a)^2*2a/3) = a π(2a)^2*2a (右边那个圆柱体的重心在图形的正中间,它到支点的距离为a,这即是臂长)。解得,V=(4/3)πa^3。 Matrix67原创做人要厚道转贴请注明出处

物理方法解决数学问题(一):从一个简单的平面几何题谈起

    数学很科学,但真正神奇的是物理。物理科学一次又一次震撼了人类。上帝是一个艺术家,它创造的这个世界是如此的和谐。自然界的每一个现象都可以用如此简洁的公式表达出来,以至于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宇宙终极定律的存在。有一句话非常准确地表达了我对物理学的看法:Chemistry is physics without thought. Mathematics is physics without purpose.    数学的很多问题都可以用物理模型来描述,并且利用一些物理定律来解决。之前我知道至少5个用物理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的实例,看完《数学与猜想》第一卷后又多了解了好几个。我将选一些个人感觉比较有趣的例子写在这里。另外,这一系列文章的科学性和严密性可能是我所有写过的东西中最没把握的,希望网友们能帮忙纠正一些物理方面的严重错误。毕竟我是文科生,物理的东西了解得并不透彻:(     我们首先从一个简单的问题开始。这是一道初中平面几何题,它是初中那几道经典老题之一,能在一瞬间唤起你初中时的记忆。相信很多人对这题记忆犹新,再次看到这个题目时甚至可以立即报出答案来。但是,你有见过用杠杆原理来解这个几何题吗?           问题:如图,三角形ABC的面积为1,D、E、F分别是BC、AC、AB上的三等分点,求三角形PQS的面积。     解答:把整个图形想象成一块水平放置的纸板。在A点挂一个1g的砝码,在B点挂一个2g的砝码,在C点挂一个4g的砝码。由杠杆原理:F是AB边上的支点,相当于承受了3g的重物,这样的话整个图形的重心应该在FC上;D是BC边上的支点,相当于承受了6g的重物,这样的话整个图形的重心应该在AD上。于是,整个图形的重心就应该落在FC和AD的交点S上,因此S必须是AD边的支点。而A重1g,D重6g,则AS:SD=6:1。于是S△ASC = 6/7 S△ADC = 6/7*1/3 S△ABC = 2/7。类似地,S△BQC和S△APB都等于2/7,剩下的S△PQS就等于1/7。     应用类似的方法还可以解决很多其它的几何问题 做人要厚道 转贴请注明出处